梦回乐清
湖北省赤壁市 张郁人
因为一群人,想念一座城;因为一座城,思念一群人。
——题记
“逝者如斯夫”的时光冲散了许多人群,冲走了许多往事,冲淡了许多思念。但是岁月的河流中,有那么一座城,却如砥柱,屹立在心海,她,就是乐清;也有那么一群人,恰似星辰,闪烁在心空,他们,就是乐总职技校的师生。
乐清,是温州的明珠。上世纪九十年代,温州人以“敢为人先”的勇气、魄力、胆识和闯劲,开创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成为时代改革洪流中一朵高扬的浪花,而淫浸其中的乐清更是以“中国电子工业城”的光耀而吸附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如蚁似蛾的人群。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我来自三国古战场——赤壁。那时的我,才二十多岁,不甘碌碌于内陆小学校,而自恃风华正茂,心怀书生意气,跟随着熙熙攘攘的“淘金族”,开启了去东南沿海的寻梦之旅。旅程的终点驿站,就是乐清。
今天,多少次触视到“乐清”二字时,我的目光就不免深情,我的内心也不免涟漪……
犹清晰地记起,在1998年8月中旬,和一个大学同学结伴去闯荡江湖。卧铺式的大巴车经过一路颠簸,在一个闷热的夏夜,把我俩抛留在了乐清市的城关镇——乐成镇。初来乍到乐清,站在举目无亲又人生地不熟的乐成镇街头,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我们辨不清东南西北,只好委身于体育馆的走廊内。这一夜辗转难眠,每每望着四周变幻不定的霓虹灯,内心屡屡想到:乐清能否给我一席之地?乐成是否有一盏为我点亮的灯?
尚清楚地记得,仙岩梅雨潭的“女儿绿”,“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在潭面,那“汪汪一碧”的潭水至今还在心底荡漾。也有“中国东南第一山”的北雁荡,群峰争雄,悬崖蔽日,古木参天,飞瀑凌空,那份旖旎,那份天然,至今也在眼前铺展。还有七里港的黄澄澄的大闸蟹、湖上岙的紫莹莹的大黄梅、饭摊上香喷喷的炒年糕,至今还在舌头芬芳……
亦清醒地想到,座落在湖上岙的乐总职技校的同事们。我在乐总职技校有过两年的快乐幸福的日子。那时,校长朱建钢总是以兄长的身份在生活上对我们这些外聘的教师嘘寒问暖,至今声声在耳;那时,管教学的副校长龚贵华,视我们为兄弟,彼此常常一起探讨教学唠嗑家常,至今历历在目;那时,校办主任周毓红老师一直把我们当作家人,每每在节假日邀约我们去她家聚餐,至今事事入骨;那时,学校的南晓怡、张赛君、卢海良、赵祖兵等老师把我们看作亲人,课余饭后总是陪着我们谈天说地交心论道,至今人人在心。
尤清新地忆及,乐总职技校里“我的班级我的兵”。那时,我担任着98级文秘班的班主任。两年的时光里,我和同学们“快乐着彼此的快乐,幸福着彼此的幸福”。至今,忘不了叶晓丹、谷贤才等同学骑着单车上下学的情形,忘不了潘巨响等同学放假时在校门口附近等车的情景,忘不了尚文素等同学飞扬的文采和生花的妙笔,忘不了黄献琴、张海夏等同学数学成绩的出类拔萃,忘不了王彬鸥、孔乐琴等同学那甜美的酒窝,忘不了郑琼双同学的亭亭玉立,忘不了倪旭永同学的瘦高身材,忘不了叶伶俐同学的健壮身形,忘不了林陈余同学的东北腔,忘不了胡明丽同学的开朗,忘不了郑琼池同学的诙谐,忘不了王理同学的敦厚,忘不了赵小燕、潘建兰、林笑丹、周丽娜、周淑燕、林秀艳、柯旭萍、林乐珍、李微冰、郑月仙、徐建挺、钱赛蕾、程娜、郑央、张笑等同学或清秀或俊美或文静或热情的模样……
廿年一觉乐清梦,醒来犹念师生情。乐清的许多人和事,总是鲜活在梦境中,思念也总是在记忆中妖娆……
今天,在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季节里,几回回梦至乐清。我曾经的乐总职技校的同事们一切可好?!曾给予我帮助的龚芝娇老师一切可好?!我曾经的乐总职技校的同学们一切可好?!我梦牵魂绕的乐清今天也一定更亮丽更光彩了吧!
后记:
乐清一别二十载,从此梦越万重山。
鸿雁忠诚捎书慢,青鸟殷勤问讯难。
昔日桃花屡浮现,云间苍狗常变幻。
多年师生情长在,明月定照彩云还。